李力言:公厕管理不能只盯着“苍蝇数”

2013年02月23日08:59  京华时报 微博

 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力言

  透过“苍蝇数”看到的只是厕所的一角,要发展公厕、管好公厕,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文明工程,需要更系统、更接地气的制度创新。

  日前,卫生部就强制性国家标准《公共厕所卫生标准(征求意见稿)》公开征求社会意见。意见稿对公共厕所的规划布局、设施设计、设施建设与日常管理等提出卫生要求,并对公共厕所的臭味强度和蝇蛆数量等评价指标规定了限值。

  对这一新的制度设计,公众最大的关注点在“苍蝇数”上,意见稿中关于附属式公共厕所每平方米苍蝇数小于等于1只、独立式公共厕所小于等于3只的规定,引起了争议,甚至被一些网友揶揄为“神管理”。这种情景,在去年一些城市推出包含有“苍蝇数”规定的公厕卫生标准也出现过,在1998年制定的国家标准《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》中,也有几类厕所的苍蝇数限定。

  虽然存在争议,但“苍蝇数”的卫生标准为什么还颇受有关部门青睐?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。首先,“苍蝇数”能反映卫生状况,根据以往经验,公厕夏季苍蝇数量小于等于两只时,人们基本感受不到明显臭味。而一些污水横流、臭味熏天的公厕,多存在蚊蝇盘踞的现象。规定苍蝇数,初衷还是为了直观、量化的管理。但另一方面,“苍蝇数”并不是唯一指标,不少公厕尽管蝇虫少,但依然地面脏乱、臭气熏人。此外,季节不同、地域不同,也会对卫生有不同要求。更重要的是,这一规定难以落实,操作性不够,谁来统计?谁来监管?执行的成本有多大?这些都是需要打问号的。

  其实不妨跳出“数苍蝇”的纷纷扰扰来看公厕问题。苍蝇多少只是一种末端表象,根源还在公厕资源奇缺、公厕管理不善。近年来,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,人的需求、人的宜居等问题凸显出来。与下水道问题类似,不少城市尽管建得漂亮,高楼大厦遍布,但留给公厕的空间严重不足。很多人流量大的地方,公厕难找,数量很少,卫生很差,与人们的“三急”需求形成巨大缺口,“如厕难”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城市病,女性上厕所难的问题更是突出。

  从这个方面来看,意见稿中男女厕位比例为1∶2、厕位之间应有隔断板和门、公厕应有保洁制度和配备保洁管理人员等规定,还是不乏现实针对性,对公厕卫生的改善有积极意义。但要真正破解公厕难题,无疑还需在增加供给、优化管理上有更大作为。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国内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看,面对需求问题,需要加大公厕建设投入力度、科学配置公厕资源,同时推进机关单位、餐馆、商场厕所的开放,从而以厕所资源多元化缓解如厕压力;面对管理问题,需要政府主导、市场参与、公益运作、市民自律等方面协同共治,从而以社会合力打造清洁环境。

  可见,透过“苍蝇数”看到的只是厕所的一角,要发展公厕、管好公厕,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文明工程,需要更系统、更接地气的制度创新。好在,意见稿还在征求社会意见过程中,只要做好对接现实、吸纳民意、调整优化等工作,标准是可以更加完善和合理的。

 

分享到: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中铁隧道逾百名员工打砸抢烧云南村庄
  • 体育欧联-切尔西绝杀惊险晋级 国米总分5-0
  • 娱乐郭晶晶素颜护肚显孕味 霍启刚护航(图)
  • 财经酒鬼酒塑化剂余波未平获省长质量奖遭疑
  • 科技谷歌发布高端触屏笔记本拟与苹果竞争
  • 博客北电艺考明星脸(图) 台湾看病经历(图)
  • 读书揭秘:民国被搅乱的春节吃不上汤圆
  • 教育吐槽90后女生恋爱起步价 你拖后腿了吗?
  • 育儿手掌大早产儿挑战极限已存活11天(图)